欢迎访问安顺学院心理健康网!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心闻动态   >   正文

初三学生投毒拉响心理健康警报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6-05-17

5日下午,济南市公安局历下分局在其官方微博@历下公安上通报济南一初三学生疑似被同学投毒案件,确认系日常学习矛盾,某中学初三学生郑某被同班同学吴某在矿泉水瓶中放入0.5克硝酸铅。(5月5日中青在线)

如果不是这则消息在微博频繁刷屏,偶尔瞥见的话,我还以为是虚假新闻。毕竟作为一个初三学生,彼此之间能有什么利害关系?同学有矛盾,也不过是鸡毛蒜皮之事。今天打架,明天也就和好了。

然而,如今的孩子心理想法和行为总是让很多成年人感到吃惊。这位吴同学竟然从家里拿来了化学药品放到了同学的矿泉水瓶里。须知道,这一系列动作的完成,已经涉嫌到了预谋杀人。同学之间有那么大的仇与恨吗?值得重视的一个细节是,媒体报道,由于吴某平时爱好化学实验,家中存放有多种化学药品。而其所投之毒就是来自家中。此细节至少能得出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既然爱好化学,且选择了家中就有的硝酸铅,说明他了解硝酸铅的性能,至少明确硝酸铅对人体是有害的;二是,这位同学热爱化学,在家中存放多种化学药品,可见也算得上是一位乐于主动学习的学生。于是乎,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位乐于学习的学生,为何会把学习的成果用于谋害同学这样恶毒的事件中?

这难免就让人想到了“复旦投毒案”,让人明白了,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了“偏科”现象,重视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却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生命教育,换句话说,每一个孩子看似都是健康的,心理却是不完善的。没有完美的人格,没有足够的内心修为,当其面临着压力和功利之时,精神便会扭曲,内心就会失常。

5月4日上午,川师杀人案受害者芦海清的哥哥芦海强首次拿到了嫌疑人滕某的精神病学鉴定结果,该鉴定意见显示:滕某患有抑郁症,“对其2016年3月27日的违法行为评定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如今,年轻人的心理问题又扩大至初三。频仍的悲剧拉响了学生心理健康的警报。

有数据表明,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占青少年人群约15%。由此引发出了大量的问题,比如抑郁症自杀、校园暴力等等。然则,很多家长面对患心理问题的孩子,却拒绝相信;学校仍然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2015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心理辅导室至少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面对教育部的规定,我很想知道,这所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都做了些什么?

在微博的留言下面,网友们充满了对投毒学生的愤恨,并再次质疑我国的刑法对未成年人的照顾。对此,我却想到了一组数据:在美国90%以上中小学校开展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或常设专门机构、专业人员担当此任;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协会的结论,每1000名学生需要配备1名学校心理学家。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到这些,我们就不该把投毒的孩子一棍子打死,因为这不公平。社会尤其是教育者应该追问,我们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到底做过什么?(来源于多彩贵州网)

Copyright © 2012-2015   安顺学院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黔ICP备案号:09002237号 地址: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学院路25号   电话:0851-33335394  邮编:5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