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顺学院心理健康网!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自我意识”太强易导致亲密恐惧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2-10-07
理学认为当不安全感给人们带来的烦恼大于孤独时,则容易表现为情愿选择与人群保持一定距离和避免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带来的麻烦——缺乏私密性、没有安全感等等。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其实不是我们不再惧怕孤独了,而是让我们惧怕的不仅仅是孤独。

亲密,也会患上恐惧的症候。当他的拥抱向你袭来,有多少女人的心正瑟瑟发抖?缘何?这叫做“亲密恐惧症”。另外,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于“圈子”,而这种“圈子”概念的排他性非常强,对圈子外的事物注意保持距离,恐惧过度亲密。

何为亲密恐惧症?

“所谓“亲密关系”所指的并不单纯是爱情或异性间的情感,而是泛指友情和各类社交关系。“亲密关系恐惧症”的主要表现是注意保持距离,拒绝过度亲密,很难融入某个圈子。

产生原因

时间造成的爱情冷感。当激情不再,那些为爱而性的男女,不再有敷衍的耐心。时间令爱情过度成亲情。一个男人女人,在长久的婚姻生活中,很容易对对方产生一种类似父母兄妹之爱的感情,一旦这种亲情取代了爱情,再做“那种事”,会有负罪感,造成精神压力。不论换几个伴侣,都会从陌生走向熟悉。既然回避不了,只有尽力去克服自己的心魔。要懂得经常不断的回忆和诉说当年的蜜恋时光;要尽量克服自己去仔细关注自我细节的感受;要让生活中时刻充满变化,衣食住行尝试不同的刺激。当小夫妻变成了老夫妻,你该想的是:虽然年龄婚龄不可逆转,能力范围之内,能做些什么常换常新的事?

相关研究

而所有患有“亲密恐惧症”的人,往往都会借由着“出轨”这个渠道,去满足自己对爱情的要求如果再进一步细究,会发现,那些患有“亲密恐惧症”的男女,其父母的婚姻往往也遭遇过同样的不幸。换言之,他们对婚姻生活缺乏信心,对获得未来伴侣长久不变的爱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们的这种亲密恐惧,其实是害怕受到伴侣背叛的一种表现,他们害怕付出后得不到等值的回报,于是,就先行背叛,以达到心态上的平衡。有时候,外遇也是一个人在寻求感情空间,是一种情绪发泄。

心理专家分析

按照现代心理动力学的理论,人们总是会根据早期客体关系的体验,寻找在现实生活中符合的人和事。换句话说,当事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很有可能与其早期依恋关系的模式有关,根据研究,依恋关系的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叫安全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关心、负责。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第二种叫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第三种叫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对孩子也不很负责,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

值得注意的是,依恋关系中的“妈妈”指的是个体早期的重要关系人,不总是代表真正的妈妈,另外,依恋关系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也存在不少的混合型。对照上面的理论和案例中的情况,当事人可能是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之间的依恋关系。

建议:不要一味压抑自身需求

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中,如果一味压抑自身需求将使得艰难建立的亲密关系徒有其表,无法满足自己的沟通需要。另一方面,亲密关系的对方最终会察觉这种所谓的“迎合”,而感觉到一种“不真实感”,甚至认为是一种欺骗,因为这种对自我的忽视使对方也丧失了亲密的“主体”,所以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自然会吸引那些真正的志趣相投的人发展健康的亲密关系。  

另外,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可能是一个人幼年遭遇过被自己的亲人拒绝的痛苦,他的潜意识当中会产生对亲密关系的惧怕,为了避免遭遇被拒绝,他们可能采取疏离或拒绝与对方发展过于亲密的关系等方式以使自己获得安全感。当事人可以加强自我觉察,或尝试寻找心理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自我成长,了解自己这一行为模式的背后原因。(来源:蓝心网)

Copyright © 2012-2015   安顺学院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黔ICP备案号:09002237号 地址: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学院路25号   电话:0851-33335394  邮编:5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