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顺学院心理健康网!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怎么理解认知失调、认知偏差、认知谬误?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1-04-2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下面的情形:

朋友明明很想帮我们的忙,结果最后却帮了倒忙。

喜欢一个人的时候觉得ta哪儿哪儿都好,仿佛ta没有缺点。

做一件不被亲戚朋友支持的事没有成功后,亲戚朋友开始马后炮,喋喋不休“当初你要是XXXX就能XXXX”。

以上的情形都跟我们的认知有关,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情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索的问题——认知失调、认知偏差和认知谬误。这三个概念应该如何理解?理解之前,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科学术语,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一般来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知活动。

了解了认知这一概念以后,我们再逐个理解认知失调、认知偏差和认知谬误。

01

阐述定义

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又名认知不和谐。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一是认知成分,即所谓人们的思维、态度和信念等等;二是推断,即所谓逻辑推理是否正确。

关键词:行为、自我认知不和谐、分歧、对立、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正如第一部分我们所说的“朋友明明很想帮我们的帮,但最后却帮了倒忙”的情形。朋友的行为是帮了倒忙,但是他的自我认知和态度都是希望能帮助到我们,这就是行为和自我认知的分歧。并且会让他因此产生不舒适、不愉快甚至内疚的情绪,所以第一种情形就是典型的认知失调。

2.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典型表现有显著性偏差、生动性偏差等。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特征所致。

关键词:知觉、结果失真、个人知觉、选择性。

我们再来看前文提到的第二种情形:“喜欢一个人的时候觉得ta哪儿哪儿都好,仿佛ta没有缺点”。这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情形其实就是个人知觉选择性的结果。

在感知情感对象的过程中,因为ta某一方面的优点而选择去相信ta是完美的,但ta真是完美的么,当然不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因情境(恋爱)而导致的结果失真,这种情形就是典型的认知偏差。

3.认知谬误

关于认知谬误,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谬误,谬误在MBA智库上的解释是这样的:

谬误是指有缺陷的推理。它不是指一般的虚假、错误、荒谬的认识、命题或理论,而是指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错误。

谬误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谬误跟真理相对,是指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认识。狭义的谬误是指违反思维规律或规则的议论,特别是指推论中的逻辑错误。

结合认知和谬误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认知谬误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活动中的逻辑错误。

关键词:认知活动、违反思维规律、逻辑错误。

第三种情形就是认知谬误中的结果偏见,也被称为事后诸葛亮,事后用不好的结果去推断如何做能产生好的结果,而在事件发生前并不说明。

根据三个概念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认知偏差和认知谬误都属于某种程度上的认知失调,前者是人们的思维、态度和信念的选择,后者是错误的逻辑推理。所以我们着重来探讨认知失调。

02

背景|来源

认知失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利昂·费斯廷格在1956年首次于其著作《当预言失灵》中提出了此一理论,其观察幽浮末日教派的成员们对这种反直觉信仰的坚持,以及其领导人的预言失败后,改信人数的增加。

因为地球灭亡的预言失败,“预期落空”增加了认知间的失调,结果使得大多数没有心理准备的成员们,为了减缓此一心理失调而改去接受新的预言;亦即,外星人已经因为他们而饶恕了这个星球。

它是认知相符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其思想基础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认知失调理论着重探讨的是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问题。“失调”是当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时出现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动机状态。

关于认知偏差目前有很多争议,今天我们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偏差跟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有关,是为了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保持自尊或者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认知偏差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特征所致。

而认知谬误则常和思维谬误联系到一起。

03

案例分享

费斯廷格在提出认知失调理论的同时,也给出了实验证据加以验证。这个实验被称为不充分合理化实验。

让被试做1小时枯燥无味的绕线工作,在其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请他告诉在外面等候参加实验的“被试”(其实是实验助手)绕线工作很有趣,吸引人;为此,说谎的被试得到一笔酬金。然后实验者再请他填写一张问卷,以了解他对绕线工作的真实态度。

结果发现,得报酬多的被试对绕线工作仍持有低的态度评价;得报酬少的被试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变得喜欢这个工作了。

费斯廷格认为被试者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是心口不一,其头脑中的“这个工作本身很枯燥,我也不喜欢”和“我对别人说这个工作有趣”是失调的,这种失调感会使他们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但得到酬金多的被试者会认为自己说谎是为了额外的好处(抽紧),这反而会削弱他们的失调感,而得到报酬少的被试者则很难用这种方式来为自己开脱,由于失调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会再审视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

其中第2个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做出的事不易收回;第1个对自己内部态度的认识相对来说要较为容易改变。所以,被试便不自觉地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态度评价。

结果,得报酬少的人比得报酬多的人更喜欢绕线工作。这种情况被称为在不充分的合理化条件下因认知失调引起的态度改变。

04

相关科普

认知失调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行为和态度上的南辕北辙。

举个例子,比如最近有一个新闻上了热搜,韩国一位女网友发现她未婚夫点外卖习惯给差评而决定分手。

这让她想到自己开饭馆因疫情失业的父母,她问男朋友为什么很好吃却要给一星差评,男朋友评语写着“我心里评分是6分”,他说他这是“让老板高兴,是在夸饭店老板”。

如果真如她未婚夫所说的那样,是想给好评却最终给了差评,当态度上的给好评和行为上的给差评失调,就是典型的认知失调。

从第一部分举例的三种情形和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认知失调其实是很常见的。

为什么人们会出现认知失调呢?

1.信息的更新

对于一个人来说,发生了新情况或者知道了新信息,它们同已经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有关的认知产生了至少暂时的失调。

因为对于接触的信息和环境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他缺乏完全的控制,所以,这类失调容易产生。

2.认知成分的变化,包括一个人的信仰、思维、态度、观念等方面的变化,都会使人产生认知失调的现象。

3.逻辑推理上的不一致,认知谬误产生原因与此类似,常见的认知谬误有很多,比如“否定前见谬误,肯定后见谬误,假两难推理,滑坡谬误”等等,这些都是有逻辑推理不一致而产生的认知失调。

4.文化习俗的差异,比如一个人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当地的文化习俗与就有的文化习俗差异会使其行为方式与旧有行为认知产生冲突,从而导致认知失调现象。

5.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出现新的、不可预见的事情或者信息,也可以产生失调的现象。

05

个人见解

如何更新认知,避免认知失调?

1.觉察自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是更新认知、避免认知失调的第一步。

我们首先要觉察自己的认知是什么样的,社会群体的认知是什么样的,自己的认知是否和社会群体的认知产生了不一致的问题,以前是否发生过认知失调的情况。

2.获得社会支持

费斯廷格认为,社会群体是个体认知失调的重要来源,也是他消除和减少可能存在的失调的主要来源。

我们只有和社会群体的认知对照,才能更清楚地觉察到我们自己,当我们与社会群体的认知不协调时,尝试获得社会社会支持有助于我们减少失调感,获得更新认知的力量。

如何获得社会支持?

(1)多表达多发声,这样我们才能吸引到我们感兴趣的社会群体。

(2)多社交,增加加入社会群体的机会。

3.多看、多听、多学、多思考

认知的更新包括信息的更新、观念、思维和逻辑方面的更新等等,而多看、多听、多学就相当于给在给自己更新信息库,为我们更新自己的认知建立强大的信息体系,多思考则有助于我们更新我们的观念、思维和逻辑。

4. 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来更新自己的认知

好书都是智慧的结晶,高尔基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经典就是和先哲们对话,交流思想,这也是更新自己信息库的一种输入方式,有了输入才能输出,有个输入才能形成认知,更新认知。

多看、多听、多学、多读书、多思考,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会获得社会支持,我们就可以随时更新认知,更清楚地觉察到认知失调,看清认知偏差,避免掉入认知谬误的陷阱。

(来源于壹心理网站)

Copyright © 2012-2015   安顺学院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黔ICP备案号:09002237号 地址: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学院路25号   电话:0851-33335394  邮编:5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