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怕得罪人?聊聊“讨好型人格”的小误区
大学校园中,“作业未写完仍帮同学做PPT到深夜”“约饭总选室友爱吃的店”“小组讨论有不同意见却沉默”等迎合他人、怕“得罪人”的场景常见,背后多是“讨好型人格”作祟。以下剖析其常见误区,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活得轻松。
误区一:“满足别人=被人喜欢”,错把讨好当“社交密码”
部分学生认为“满足别人=被人喜欢”,将“讨好”作为维系关系的唯一方式,如自身生活费紧张仍毫不犹豫借钱给朋友、勉强参加不想去的聚会。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人际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价值对等”基础上,靠“讨好”换不来真正的关系,若对方只享受付出不考虑你的需求,关系本就不平等。

误区二:“拒绝=伤害别人”,错把“说不”当罪过
这类学生害怕拒绝,觉得拒绝会让对方失望、破坏关系,比如周末想复习却因怕得罪社团学姐参加不感兴趣的活动、借出珍贵笔记未整理也不敢要回。实际上,合理拒绝是边界感的体现,可用“温和且坚定”的方式表达,如“我这周末要准备考试,下次活动一定参加,这次实在帮不上忙”,比勉强答应后敷衍更好。

误区三:“别人不高兴=我的错”,过度负责伤自己
他们易“过度共情”,将他人情绪归咎于自己,看到同学皱眉就想“是不是我说错话了”、朋友没回消息就纠结“是不是我得罪他了”。但每个人的情绪应由自己负责,你没有“让所有人开心”的义务,他人情绪不佳或未及时回复,未必是你的问题,无需过度自我怀疑。

“怕得罪人”源于对“被认可”的期待,本身无错,但真正稳定的人际关系不靠“委屈自己”换来。下次想刻意讨好时,可问自己:“选择是因在意对方,还是怕被讨厌?”
若长期受“怕得罪人”情绪困扰,可寻求帮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特教大楼606)周一到周五9:00~18:00开放预约,专业老师可帮助梳理情绪;班级心理委员也可组织交流活动,供大家分享困惑、互相支招。
愿每位大学生都能不讨好别人、不苛责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活得自在坦然。
文:李燕娜
图:网络
一审:杜昆筑
二审:王辉
三审:刘昌友